手机邮箱

联系电话

010-59338585

必一体育网页版登录
必一体育网页版登录盐城:“新种粮大军”把种粮当“金饭碗”
来源:必一运动官网 作者:必一运动 发布时间:2024-04-19 03:00:00

  原标题:规模化专业化让种粮“有利可图”了,“小田变大田”让田好种了,养老保险新探索让种田人减少后顾之忧了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解决了14亿多人的粮食供应问题,化解了“谁来养活中国”的担忧。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民进城入镇,留守老人成为种粮主体的情况较为普遍。当坚持种粮的老人逐渐无力种粮时,“未来谁来种粮”成为现实隐忧。

  “三夏”时节,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来到江苏盐城的田间地头走访发现,化解这一难题,虽然还需不断探索,但当地已形成“破解之势”,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到乡村干部,言谈间充满信心。

  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新丰镇老墩村,收割机在稻田里收获水稻(2018年10月18日摄)。新华社发

  地处黄海之滨的盐城,历史上以“煮盐”而兴。这里虽然是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农业区,但和中西部地区一样,同样存在人多地少、土地分散的情况,全市乡村人口人均耕地略超两亩。由于盐城与制造业发达的苏南相距不远,加之近年来自身汽车、新能源产业发展较快,当地农村劳动力离土进城入厂的情况同样突出。

  新事一:田不愁“包”不出去。由于种粮大户少,需求不旺,曾经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困难,“有地没人种”。2021年,本报记者采访过洪泽湖畔的一个苏北农业乡镇,当年流转的耕地仅过三分之一,当地一位56岁的农民说,家中24亩田只流转了7亩,儿子在苏南就业,家中缺乏劳动力,虽然年事已高种地吃力,但余下的17亩地只能自己种。

  但在盐城市射阳县四明镇新南村,农田却是“抢手货”。村干部华说,全村95%的耕地已经流转给了大户。土地流转这四个字,在盐城农村的习惯表达方式是“包田”。她说:“在我们村,很多人想‘包田’,但已经没田可‘包’。”在盐城市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场交易清单第一项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区农业农村局经管站站长杨程说,自2015年交易中心建立后,近年来耕地流转数量呈上升之势。

  2022年6月9日,盐城市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大屏展示的进场交易清单第一项就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段羡菊 摄

  据盐城市委农办副主任倪志成介绍,全市乡村人口目前有500多万人,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90万人左右,近十年来减少了约10万人。即便如此,记者走访的县区,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都达70%以上。剩余未流转的土地,主要是两种类型,一是农户有意愿自己种植的耕地,二是房前屋后位置不好或贫瘠的土地。

  2021年,国家统计局盐城调查队在5县区选取耕地流转比例相对较低的25个行政村开展调查,结果显示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相比2020年提高6%左右。

  新事二:土地流转费要“限价”。记者所到的亭湖区、盐都区、射阳县乡村,耕地流转费每亩年租金一般不低于800元,高的达到1100元。耕作条件类似的苏北其他一些市县,耕地流转费大多在每亩500元到800元之间。在中西部不少地方,这笔钱有的低到两百余元,甚至还有免费送给人种的现象。

  杨程告诉记者,在盐都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前些年曾出现流转费用每年每亩1700元的高价成交案例。但交易中心和乡村干部都不片面追逐高价流转,他们认为,种粮不是暴利行业,为维护种粮大户经营收益和农户流转收益的稳定性,土地流转租金应在合理区间浮动。盐城市农业农村局提出,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和家庭农场代表可成立评估小组,评估确认租金上下限。射阳县在全省首创农村土地流转限价“熔断”机制,已实践两次。

  新事三:种粮有“幸福”也有“”。“汗滴禾下土”“脸朝黄土背朝天”,在传统观念中,种粮是苦活累活。远离繁华的城市,在乡村种粮、务农的生活还是清苦。然而,在盐城,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却从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价值。

  48岁的丁雨干(右一)是盐城市射阳县兴桥镇的家庭农场主,在当地有“女粮王”之称。(受访者供图)

  在射阳县新南村,身材壮硕的顾荣华从2018年开始流转土地种植,今年已达310亩。他向记者坦言:“我喜欢种粮,相比过去在上海打工,现在种粮能够主导自己的生活,比较自由,很幸福。”48岁的丁雨干是射阳县兴桥镇的家庭农场主,在当地有“女粮王”之称。目标是成为种粮“行家里手甚至专家”的她对记者说,“我有把种田当成事业来做。”

  将农业作为全市“三张名片”之一,盐城人为种粮而骄傲。盐城市农业农村局介绍,这里以占全国0.6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的粮食。“射阳大米”成为大米类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射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乔干群说:“上海人吃的大米,每四碗约有一碗是射阳人种出来的。”

  本报记者在盐城采访的多位种粮大户和从事粮食种植的家庭农场主,经历各有不同。有的长期在农村基层,比如秦南镇农业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纪香农,当过基层干部,59岁的他种了一辈子粮。有的是下岗工人,亭湖区种粮大户陈从文,过去在机械厂从事注塑工作,下岗后回村卖过豆腐。还有不少种植大户兼做农机服务、农资销售。他们当中虽然有人还有兼业,但多把种粮作为“主业”。

  2022年6月8日,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的种粮大户陈从文流转土地种植的200多亩小麦即将收获。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赵久龙 摄

  “过去我在镇上服装厂上班,后来工厂倒闭,不得不再谋出路。”丁雨干告诉记者,偶然得知邻居家有几亩地正在寻租,她选择就地转型成为庄稼人。“没拿过大锹锄头,很快手上就磨出血泡,但我不能放弃,第一年到年底种植有了些收入,看到了希望,索性扩大流转规模,现在达到了1000多亩。”

  其一,规模化种粮收入可观。射阳县新南村种粮大户尹开宝算了一笔账,每亩田每年流转费用800元,用工及种子、化肥等成本约900元,一般每年两季每亩能赚500元,今年小麦增产增收,价格走高,预计今年能赚800元每亩。他种了300亩田,今年预计可以赚到20多万元。种粮虽然亩产利润不高,但由于种植规模较大,收入可观。

  其二,农业机械化提供支撑。顾荣华说,没有农业机械,自己一个人最多种3亩地,现在有了农机支撑,自己能种300多亩。新南村的村干部说,这个村自古以来就种粮,土地规模种植的转折点在2013年,那一年村里组建了农机合作社,因此田间作业能力大幅提高。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郭忠兴认为,随着进城入镇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在家的老年力多数达不到种田要求,这为土地流转创造了条件,而农业机械化飞速发展,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条件。

  其三,专业化种粮风险相对较低。顾荣华为承包的310亩田都购买了农业保险。“水稻的保险价格为17块钱一亩一季,另一季小麦保险也买了,政策补贴70%,我们自付30%,买了保险发展规模种植心里才踏实。”他说,农业保险主要预防自然灾害,从2018年承包以来,还没有遇到大灾。记者了解到,粮食种植的市场风险,比相对价格大起大落的经济作物要低,这也是粮农安心种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个新动向是,尽管目前盐城种粮大户多在50岁以上,但50岁以下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射阳县农业农村局统计,目前全县流转50亩以上的2700多户种粮大户中,50岁以下占比约30%,900多名种植业家庭农场主中50岁以下占比约三分之一。这里的农业干部判断,粮食种植“后继乏人”问题可以得到缓解。

  倪志成介绍,截至2021年底,盐城全市粮食类规模经营户共有17969个,其中50岁下人员比例约为30%。

  相对年轻的“粮农”在科技种粮方面无疑更有优势。拥有大专学历的丁雨干,2010年创办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十多年来,她先后订阅土地肥料、植物保护、农药使用、农村经营、农业机械等十余种科普读物,不断学习新技术,自学驾驶农机。还购买烘干机,自建烘干房,不但解决了晒谷难问题,也为当地农户提供服务。

  智慧农业呼唤“新农人”。在射阳县海通镇,今年为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1900亩小麦取得了平均亩产1250斤的好收成。43岁的理事长徐鹏说,过去“50后”“60后”种地较多,如今在射阳“70后”“80后”农人渐多,“藏粮于技,我们的播种机有智能导航系统,无人机飞防十分普遍,种地多已用上智慧农具,更多‘新农’和‘知农’成长起来了。”

  种田曾被比喻为“泥饭碗”,很多邻居也不解丁雨干为何痴心种粮。她告诉记者,专业化种粮必将成为“金饭碗”。盐城农业农村系统的人士预测,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新农人”穿着西装、喝着咖啡种地的景象,势必将出现在广袤乡村。

  2022年6月10日,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农用运粮车装载新收获的小麦,麦粒倾泻而下。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赵久龙 摄

  2019年以来,亭湖区为破解农村承包土地细碎化不利于规模种植的问题,在尊重农愿、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户确权面积前提下,打破田埂、换田并块,开展“小田变大田”改革,承包权不动、经营权交换,将“一户多块田”变为“一户一块田”或“多户一块田”,划分流转区和自种区,大户和小农户都能集中耕作,预留机动田供返乡种地农民使用。

  “小田变大田”改革后,农户流转土地的田租普遍上涨了,劳动力可以安心外出务工,种粮大户也乐意出这笔钱,因为田好种了。

  亭湖区试点镇村原有承包地35552亩,分散为14312块,改革后调整为1873块,减少86.9%。记者在盐城采访时,看到很多几十亩乃至上百亩的长方形“大田”,很少见到以前大型机械难作业、农田设施配套不便利的“补丁地”“巴掌田”和“插花田”。

  由于田块置换合并,大多实现路相连、渠相通,便于开展社会化服务,种植成本随之下降。据亭湖区农业部门测算,试点镇村的种粮大户年亩均用种量减少2.6公斤、用肥量下降5.8公斤、机用费减少80元、小麦增产42.5公斤、水稻增产78公斤。

  在盐都区楼王镇,田野边的沟渠开阔、机耕道平坦,田野中还悬挂了监控摄像头。“我们与河海大学合作,推进耕地智能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湿度检测以及云上智能灌溉更便捷。”副镇长王磊。


必一体育网页版登录
版权所有:必一体育网页版登录·(B-Sports)必一运动官网 必一体育网页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