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4年2月24日,法国巴黎,2024年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揭幕。参观者络绎不绝。 中新社记者 李洋 摄
2月24日,一年一度的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在巴黎开幕。法国农博会于1964年由时任农业部长皮萨尼(Edgard Pisani)创办,今年刚好是第60届,这不仅是世界闻名的农业展会,也是法国传统的秀场以及农民不满情绪的“传声筒”。按照惯例,总统和主要政党代表都会到访农博会,农民也会借机组织活动,提醒政府和民众关注农业和农民的困难。
近年来,法国农博会状况频出:2021年因新冠疫情被取消,2023年又因人满为患提前闭幕。而今年的60岁生日更不太平:从1月开始,欧洲多国爆发的农民蔓延到法国,法国多地出现农用车辆封锁交通、农民破坏超市的大规模活动,经营成本上涨、农产品价贱伤农、行政负担沉重、欧盟环保标准苛刻等。马克龙政府一周内连续三次出台措施,回应农民诉求,但收效甚微。半个月后,法国各地的活动卷土重来,农博会开幕之际,巴黎市中心出现拖拉机,展会举办地——凡尔赛门展览中心前也聚集了人群,继续对政府施压。
面对农民们越烧越旺的怒火,马克龙拿出当年应对“黄背心”危机的办法,准备在农博会开幕当天与农民、非政府组织和零售商的代表进行一场“大辩论”,让所有利益相关者畅所欲言,提出可行建议。然而,有消息称,政府想邀请有“生态”之称的环保组织“地球起义”(Les Soulèvements de la Terre)参与,法国最大的农业工会FNSEA愤然反对,在开幕前一天宣布不会参加辩论,勒克莱尔超市集团总裁也随即宣布退出,政府临时取消了辩论。2月24日一早,数十位农民冲进展览中心,高喊“马克龙辞职”,并与防暴发生冲突,农博会在一片和嘘声中,推迟4个多小时才拉开了帷幕。
法国农民最大的怨气来自于收入减少。近年来,受俄乌冲突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法国农业经营成本飞速上涨,但大型超市集团与采购中心合作,拼命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生活窘迫。法国国家统计与经济研究所(INSEE)2022年发布报告称,26%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的农民收入还不到最低工资的一半,部分畜牧业劳动者几乎完全依靠政府和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补贴。
的第二个焦点问题是欧盟农业政策的两面性。一方面,为实现2030年气候和能源目标,欧盟要求农民遵守严苛的环保标准,另一方面,自俄乌冲突以来,欧盟对乌克兰商品实施关税豁免,该国的粮食、禽肉、食糖等大量涌入欧洲国家,增加了法国农民的竞争压力。同时,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的贸易协议一旦达成,南美国家大量低价农副产品也将进入欧盟市场,本地农业的处境更将雪上加霜。
1月26日至2月1日,新上任的法国总理阿塔尔(Gabriel Attal)连续三次宣布对农业和农民问题共计62项承诺。近日,阿塔尔称,以上承诺都已经开始行动,其中有一半以上已经出台迅速反应措施,例如提供新的农业援助、简化行政手续、加快补助发放、用欧洲HRI1指标取代原有环保指标等。此外,欧盟委员会在成员国和农民的压力下,公布了简化共同农业政策、放宽休耕义务、限制乌克兰农产品进口增长等措施。
在保障农民收入这一根本问题上,法国政府将矛头指向欧洲采购集团和大型超市。勒克莱尔(Leclerc)、U超市(Sysème U)、等大型超市通过位于欧盟其他国家的采购集团,绕开法国《农业和食品法》(Egalim)对农产品的保护定价,向法国农民低价收购农产品,占法国市场上近70%的份额。最新版的《农业和食品法》将于今年3月生效,法国政府将加强监管,落实“向前推进”定价原则(即以农民的成本为基础确定制造商和经销商的成本)。
事实上,在过去两年中,法国政府为减少通货膨胀对消费者的负面影响,要求食品工业和零售商尽可能保持价格稳定,这也是导致大型超市低价收购农产品的原因之一;如今,为满足农民诉求,政府又要创造“农业例外”,保护农产品收购价格,消费者购买力则被置于次要位置。低价也好,高价也罢,都是政府应对危机的短期策略,如何解决法国农业真正的结构性问题——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马克龙政府仍没有明确的方向。
此外,阿塔尔还计划今年上半年通过新的农业政策法案。然而,缺少议会多数的执政党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困难重重:左翼必将指责政府在环保政策上的,传统右翼共和党人在移民法遭背刺后,也很难再与政府统一战线。
有媒体将农民活动与几年前的“黄背心”运动比较,认为有不少相似之处,都是社会低收入阶层的,要求将其诉求提上议程。事实上,单从政府应对和社会来看,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
在农民封锁公路期间,内政部长达尔马宁表示不会派遣治安力量来强行恢复交通秩序。这一表态与其以往面对社会运动时的强硬表态形成强烈对比。不仅政府对农民抱有极大同情,《费加罗报》2月22日发布的民调显示,91%的法国人支持农民活动,比1月上升了2个百分点,远远超出当年“黄背心”的支持率。这在“众口难调”的法国实属难得,农民人数已经从上世纪60年代的400万锐减到如今的不到40万,为何这样一个“少数”群体会受到社会压倒性的支持?
二战前,法国的农村居民一直占人口多数,今天的法国人中仍有大量的农民后辈。社会学家Danièle Hervieu-Léger认为,法国作为天主教传统国家,钟楼及其周围的村庄形象在法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根深蒂固,这一形象是经过数百年农业开垦、耕种的过程中塑造起来的,成为法国人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标志。据农业信息网站Réussir称,过去三年中,农业学校的入学人数增加了4%,每年超过23万名学生,其中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父母有务农背景,农业和农村对现代法国人仍有着不小的吸引力。
同时,法国是欧盟最大的农业生产国,2023年法国农业产值达955亿欧元,约占欧盟农业总产值的五分之一,粮食产量占全欧洲粮食产量的三分之一,出口的粮食相当于本国人口所需粮食的两倍,这是法国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来源。可见,农业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是法国社会对农民怀有好感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尽管法国农民占劳动人口总数不到1.5%,但其选民却占选民总数的8%,农民的选票仍受到各个政党的激烈争夺。农民群体曾经是支持右翼党派的中坚力量和对抗极右翼的堡垒,20世纪90年代,约80%的农民将自己归类为中间派或右翼。然而,随着农业人口锐减和全球化进程加速,大部分农民未能在经济变革中受益,并体验了所谓的“社会降级感”,逐渐开始接受极右翼的某些主张,如反移民、反全球化、欧洲怀疑论等。
2002年法国大选中,极右翼政党首领老勒庞获得了22%的农民选票;2012年,19.5%的农民支持其女儿马琳娜·勒庞;2017年,农民对勒庞的支持率高达 35%,马克龙和菲永各占20%。Odoxa最新民调显示,在“是否真正维护农民权益”这一问题上,极右翼的国盟获得35%赞成,排名第一,而执政的复兴党仅有22%赞成,排名最后。此次农民,极右翼势力也借机喊话。在最近一封给法国农民的公开信中,国盟主席巴尔德拉(Jordan Bardella) 提出“让我们吃法国食物!”的口号,并称将全力推动制定相关法案,落实这一口号。
对马克龙而言,6月的欧洲议会选举将是其第二任期面临的一大考验。如果能妥善处理当前危机,一方面保证选举前国内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压风头正盛的极右翼势力,为选举争取胜算。
目前,务实的农民对马克龙的秀并不感冒,而是敦促政府公布各项措施的明确时间表;同时,他们也希望法国民众能将支持转化为实际的购物行动。然而,要求普通消费者放弃低价的进口农产品,转而购买本国商品,在如今经济不景气的法国,也难以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