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滨州市是全国唯一粮食产业经济过千亿地级市,被授予全国首个“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示范市”。3月10-12日,第十八届粮油食品产业博览会暨首届“粮油金三角”高质量发展交流会将在滨州举行。届时,行业主管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关企业等单位齐聚滨州,共商粮油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大计。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粮油产业看滨州”系列融媒报道,全面展示滨州粮油食品行业发展亮点,持续放大粮食产业经济发展“滨州模式”效应,将“粮油金三角”的金字招牌擦的更亮、叫的更响。
近年来,滨州市充分发挥粮食生产大市、制造强市优势,把粮食加工产业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谋划,围绕“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做好集群培育、全链协同、示范引领、创新增值“四篇文章”,走出了一条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建设新路子。
抓集群培育,让产业定位更“高”。滨州市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坚定不移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路径,将粮食产业作为全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先后出台粮食产业发展“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及系列配套政策,加快“粮食加工”向“食品生产”转型。发挥西王集团、三星集团、香驰控股、中裕食品等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布局小麦、玉米、大豆、芝麻四大产业板块,全市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达201家,其中营业收入过百亿元企业5家、中国500强企业2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家。粮食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6%以上,成功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小麦、大豆产业入选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真正跑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抓全链协同,让产业韧性更“强”。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立“1+5+N”链长帮包责任制,引导企业从“产购储加销”各环节入手,加强产品梯次开发、产业循环互动、品牌矩阵发展,实现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延链强链方面,打造出从育种繁育到精深加工、从生态养殖到餐饮商超全覆盖的全国最长、最完整小麦绿色循环产业链;建成大豆产业“五大循环利用圈”(原料、副产品、水、废弃物、能量),实现了“吃干榨净、绿色循环”,香驰控股仅污水处理一项每年可为企业增加效益3000余万元。品牌培树方面,率先打造全省首个粮油区域公共品牌“粮油金三角”,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3个、山东著名商标10个、山东名牌10个;入选“中国好粮油”产品33个、占全国6%,“齐鲁粮油”产品59个、占全省34%,产品出口100余个国家和地区。抢抓预制菜产业发展机遇,打造“滨菜纷呈”区域品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达16家,列全省第2位。渤海实业、中裕食品分别以38亿元、3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2023中国品牌价值”第9位、第12位,企业团餐服务走进190余家国家、省、市机关事业单位。
抓示范引领,让产业发展更“快”。滨州市聚焦“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积极争创为“中国好粮油”示范市,推荐无棣县争创为“中国好粮油”示范县,推荐11家企业争创为“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滨州市累计获批中央、省级财政补助资金8.5亿元,占全省的40%左右,拉动社会投资34.6亿元,扶持带动项目150余个。滨州市“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研发优质粮油新产品100余种,优质粮油产品占比达到30%以上;全市共增加优质粮食种植面积近200万亩,累计带动农民增收近10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粮食收购政府信用保证基金,累计帮助企业融资增信16亿元,收购优质小麦100.86万吨,带动农民增收3.09亿元、企业增效7.44亿元。
抓创新增值,让产业后劲更“足”。全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粮食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截至目前,落户滨州的三大国家级粮食加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共完成研发类项目165项、解决科研难题58项、申请专利143项,直接带动企业研发投入2.8亿元,科研能力提升45%。在滨州,一粒小麦能加工出谷朊粉、赤藓糖醇、膳食纤维等10大系列500余种产品,每加工1吨小麦总产值比传统方式增加5000余元;一粒大豆可生产210余种产品,拥有国内最先进的大豆分离蛋白生产线多种产品,形成了“玉米—淀粉—结晶葡萄糖—结晶果糖”梯次加工模式,分别能够升值1.2、1.47、1.67、2.93倍。目前,全市粮食加工综合利用率98%以上,转化增值率达3.5:1,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走出了一条精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