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邮箱

联系电话

010-59338585

必一体育网页版登录
必一体育网页版登录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来源:必一运动官网 作者:必一运动 发布时间:2024-04-09 21:08:45

  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要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土为本,万物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约5亿多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是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如果能唤醒这5亿多亩“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化土地存量为耕地增量,真正让盐碱地变身优质良田,将极大促进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对于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粮食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通过加强耕地土壤盐碱化防治,探索不同盐碱类型区域的综合治理模式,实施盐碱地普查,积极推进盐碱地治理改造。截至2022年底,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强化了耕地土壤盐碱化防治。2020年至2022年,农业农村部指导8个省份开展了盐碱耕地治理试点项目,3年累计实施面积240万亩次。经过3年试点,各地累计建成200多个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示范区,项目区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11至0.51个等级,土壤含盐量平均降低约2%。

  农业农村部党组、部长唐仁健指出要扎实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他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持续推进耐盐碱资源精准鉴定和基因挖掘,加快培育全生育期高耐盐碱、高产稳产的作物新品种,配套完善耐盐碱作物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开展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

  治理“最优解”结合盐碱地的综合利用,要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培育全生育期高耐盐碱、高产稳产的作物新品种,在适宜盐碱地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图片/米粒

  7月2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重点研究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等问题。会议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次会议听取了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中央财办(中央农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汇报,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对于如何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的综合利用,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研究员鞠正山表示,目前我国盐碱地改良主要有两条技术途径,一是以选育耐盐碱作物为核心的生物育种技术,选用耐盐碱作物品种,不需要改良土壤直接种植;二是以改土为核心的工程技术,通过增加灌排设施或施加土壤改良剂等物理化学手段,对土壤进行排盐控盐,将土壤盐分降到不影响作物生产的程度,达到改良治理目的。

  目前国内改良盐碱地仍以工程技术措施为主,且开展了较多的农业生产实践,总体上仍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挖沟排盐的工程技术模式,但部分新技术的突破为不同区域类型的盐碱地治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促进了对中、重度盐碱地大面积的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盐碱地类型和水土条件,我国盐碱地基本可划分为四大分布区,形成了东部滨海盐碱地暗管排盐工程技术、东北苏打盐碱地水稻种植综合改良技术、中部黄河河套平原盐碱综合改良种植技术、西部干旱绿洲区膜下滴灌改良技术等技术模式。

  具体来说,一、东部滨海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辽宁、天津、河北、山东和江苏等省份地下水位较高的滨海滩涂区,以氯化钠盐为主,是受地下高矿化度水影响而形成的盐碱地类型。在治理技术方面,该区域已规模化推广应用盐碱地暗管排盐工程技术模式,基本可实现节地10%、节水17%以上,粮食增产20%至44%,土壤平均排盐率约达50%。二、东北苏打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吉林西北白城、松原,以及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庆等地区,是世界上三大苏打盐碱地之一,以碳酸盐为主,碱性强,土壤透水透气性弱,理化性质差,是治理难度最高的类型。东北苏打盐碱地目前已规模化应用水稻种植综合改良技术模式,有力推动了该地区盐碱地大规模开发利用。东北苏打盐碱地成为我国重要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区和吉林“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的重要贡献区,昔日“不毛之地”成为当今的“鱼米之乡”。三、内蒙古河套平原盐碱地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叠加黄河泛滥沉积以及人为长期农业灌排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土壤总体偏碱化,有机质偏低,耕地质量不高。目前是在灌排体系基础上,对不同盐碱类型和盐碱化程度采取分类治理。四、西北干旱绿洲区盐碱地属于典型原生盐碱地类型,土壤盐分以硫酸盐和氯酸盐为主,是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目前采取膜下滴灌技术。该项技术不仅在节水方面成效显著,也是干旱区盐碱地治理的主流技术之一。当前新疆约60%的耕地采用膜下滴灌技术,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占全区总灌溉面积的59%左右。

  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副主任王谦认为,今后应根据不同盐碱地的特征协同采用多种治理技术,以“水-盐-农业-生态-环境-经济协同改善”为目标,建立盐碱地治理及高质量发展的模式。

  据石元春院士介绍,我国真正适宜农业生产的耕地面积约1.2亿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12.5%。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可以说,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实际上也是土地问题。他表示,结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是农学人必须面对的课题。

  结合盐碱地的综合利用,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强调,要坚持“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相结合,加快培育全生育期高耐盐碱、高产稳产的作物新品种,在适宜盐碱地区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都说盐碱地是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那么到底如何向盐碱地要粮食?我国农学界对此有两派观点,一派强调“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另一派则更看重“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简言之,双方争议的核心在于“以地适种”还是“以种适地”,种子与土地,究竟谁适应谁更重要?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合理结合,才更接近最优解。

  据悉,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耐盐碱作物育种研究。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在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等作物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上取得了积极进展。水稻方面,农业农村部开展了国家耐盐碱水稻品种试验,2020年—2022年国家审定耐盐碱品种11个,可在轻中度盐碱地淡水灌溉种植;小麦方面,2019年开展国家耐盐碱小麦品种试验,2022年以来国家共审定6个耐盐碱小麦品种。此外,不少地方农业部门、农业科研机构还审定登记了一些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高粱等耐盐碱品种,推广效果总体较好。

  而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胡树文介绍,在吉林、山东、内蒙古、新疆等四大盐碱区,我国土壤专家为各区域量身打造了适配的治理模式,并开展了大规模的推广示范与应用,已取得卓越成效。在山东东营滨海盐碱地,改良前土壤含盐量为0.5%左右,小麦亩产100多公斤,经过改良,当年小麦增产190%,收获后轮作大豆,大豆第二年增产超过271%。在吉林白城、松原,黑龙江大庆等苏打盐碱荒地,均实现了水稻当年修复、当年高产,一次改良、连年稳产。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将加速推进“以种适地”与“以地适种”合理结合。只有加快选育耐盐碱特色品种,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必一体育网页版登录
版权所有:必一体育网页版登录·(B-Sports)必一运动官网 必一体育网页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