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走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安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从单纯依靠广收薄种转变为聚集要素提升价值。围绕“特色化”“优业态”推进农业农村产业振兴,做足特色、做强龙头、做优业态,争创一批国家级产业群、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摒弃大水漫灌种子滥用、农药肥料乱配乱施、农机操作调度不当、品种“乱跟风”、农产品加工不精深等薄种广收的思维窠臼。
从单纯保障农产品供给转变为承载城市多种功能。坚持以粮食安全支撑,注重发挥经济、生态、社会、服务、创新等多种功能,既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农村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彰显徽风皖韵,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全面振兴上走在前列。
从单纯作为城市后花园转变为区域竞争战略空间。加快从城市后花园迈向城市会客厅,再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支撑力量,拓展战略空间。打好“皖字牌”“徽字号”,打造长三角后花园、全球旅游目的地,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重要的“粮袋子”“菜篮子”“大厨房”,推进安徽农业农村融入新发展格局。
从单纯补短板和均等化转变为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坚定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安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围绕质量兴农、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文化兴盛、乡村善治、共同富裕“六个之路”,推进“五大振兴”。不单纯依靠补短板,也不满足于均等化,而是着力从农业农村特点特色特殊性出发,坚持差异化打造、特色化发展、整体性提升。
建设“绿色田园”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聚焦突破吸引力不足制约,着眼于固根本、立长远、转预期,增强综合生产能力、自身发展能力,坚定社会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信心,提高农业农村聚英才优万物的能力。“绿色田园”工程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入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现可持续高效益发展,从根本上扭转农业农村发展预期。
建设“美丽家园”打造农业农村高标准环境。聚焦突破承载力不足制约,着眼于乡村美、人居优、风貌特,增强生态修复能力、环境整治能力,增加城乡发展的多样性,增强农业农村的亲和力。“美丽家园”工程从村庄规划入手,突出地域风格、区域特色、村庄风貌、农户特点,优化河湖林田路长制,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建设“幸福乐园”提升农业农村高水平服务。聚焦突破开放性不足制约,着眼于外源性、水平高、大循环,增强服务社会化水平、服务专业化能力,提升生产生活质量,提高入乡助农意愿。“幸福乐园”工程从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统筹农业高质量和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服务把科技元素靶向导入农业生产,把农村社会连接到区域协调循环开放。
建设“创业梦园”创造农业农村高成长机遇。聚焦突破成长性不足制约,着眼于高成长、大机遇、新天地,增强就业创业机会、整体发展活力,开辟发展新天地,提供创业大舞台。“创业梦园”工程从推进改革入手,立足区域特点特色和发展优势,强化产业、生产与经营三大体系整合,提升整体营商环境,加强虚实互动广度和深度,不断创造新机遇。
资源融合农田改造提高综合价值效益。推进大田改造,加快“10+4”聚集,即土地、水资源、肥料、生物防治、农业机械、农业信息、农产品市场、深加工、种子、劳动力等物质生产要素,科技化、智能化、生态化、产业化等价值增值要素。实现“六减六增”发展成效,即减种、减水、减肥、减药、减人、减污,增产、增效、增收、增绿、增值、增彩。
空间融合城乡互动探索新型发展模式。更大格局上审视空间融合,更深层次重塑乡村形态,更宽视野上整合城乡关系,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智慧化精品城镇,重点在江河湖流域周边耐涝区,就近建设田园综合体,发展创意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养生养老等庄园体验经济。因地制宜探索“智慧精品城镇+田园综合体+庄园体验经济”模式。
产业融合功能复合培育生产生活形态。推进“秸秆变肉”种养结合型“内向”、农文旅休闲型“横向”、产加销市场型“纵向”、体验式平台型“集群”、科技信息渗透型“逆向”、品牌创意生态型“外向”等六大融合。大力培育“稀缺性资源+融合性功能+双循环节点”生产生活复合体,把农业农村变成稀缺资源,使其成为区域发展的关键性环节。
制度融合社会治理激活农业农村动能。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是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手段、释放增长潜力的必由之路。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推广“产业带动型”“生产服务型”“物业经营型”“资产盘活型”“旅游拉动型”等发展模式。完善企业、村集体与农民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断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 张治栋)